正己烷的伤害:
长期接触可致神经炎 严重时导致神经元损伤
正己烷是一种清洗剂,常用于电子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擦拭清洗作业,暂未列入国家规定的高毒物品目录。如果员工在密闭空间内长期接触正己烷,将会出现乏力、肢麻等周围神经炎症状,严重的会导致神经元损伤。按照国家规定,企业使用正己烷作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无职业防护时使用正己烷
缘于利润的诱惑
既然明知正己烷对人体有如此大的伤害,为什么还会在无特别的职业防护的情况下使用该有机溶剂呢?上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处的邬振伟处长告诉记者,还是利润的诱惑让企业无暇顾忌员工的健康。邬振伟说,虽然正己烷和酒精市场价格都差不多,但正己烷比酒精的挥发速度至少要快四五倍,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正己烷的去污性好于酒精,一些使用酒精难以擦拭的污渍、油渍,可以通过改用正己烷来解决。
记者也了解到,使用酒精擦拭显示屏一般良品率仅在60%左右,而使用正己烷,良品率达到了90%以上。如果按照每月生产300万个计算,提高30%的良品率意味着多增加90万个合格产品,其利润将相应增加至少243万元。
这些利润跟他们支付给受到职业伤害的员工的医药费比起来,还是有利可图的,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些企业就会选择用员工的健康去冒险,这也是职业伤害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
高科技污染成职业伤害新 成员
曾经有人大代表提出,继工资及加班费纠纷、欠薪问题之后,职业病问题将成为今后劳务工维权的焦点。事实上,据卫生部2010年4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由于现在发布的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是从覆盖率仅达10%左右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的,因此实际病例远远高于报告数字。有关统计显示,我国职业危害行业多,每年因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
同时有专家指出,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近几年来,由高科技污染引发的职业危害数正在大幅递增,就比如这次发生中毒事件的联建公司。该专家表示,由于高科技产品多在洁净的空气、清洁的产房中生产,高科技产业一直给人们以清洁工业的假象。实际上,一些高科技产业使用和排放大量有毒物质,严重污染地下水并危害居民生命健康,与传统工业污染并无两样。然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工对象或生产流程出现的电磁、光、声等非尘埃性污染,在一般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连常规的检测手段都很难发现,时刻危害人们的身体,使人出现乏力、记忆力衰退、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易激动、脱发、生理紊乱等症状。这种伤害是可防不可治的,即使治好了也会留下后遗症。职业病这种不流血的 渐进式死亡 的危害,远远大于矿难、车祸等流血的 立即式死亡 。因此,只有前期预防才是消除职业危害的根本途径。
职业病防治需关口前移
不论是对高科技产业还是对传统工业企业,只要存在职业病潜在危害,都需要进行强有效的监管,不然,就会像马路上没有 交警 ,会有很多企业闯 红灯 ,也就有更多的劳动者被 轧死 在职业伤害的车轮下。如何才能建立更为灵敏的职业病预警防控机制呢?
目前,一种叫职业健康监督员的新岗位,已经在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市的部分企业出现。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常态的、专职的职业健康监督员队伍,让企业内部的职业病防治情况天天有人查,时时有人管,是建立这一岗位的初衷。实践后安监部门发现,它还有提高职工防护意识、提高职工防护技能的效果。
在去年7月出台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家安监总局对生产经营单位新设两项义务:一为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设施 三同时 相关文件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二为将职业危害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企业检测和评价的频次具体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这些详细规定能帮助安监部门及时、有效掌握企业责任落实情况,提高监管效能。
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司长任树奎说,由于职业病主要与劳动环境、工作性质有关,企业应是防治职业病第一责任人,首先对特殊行业的工人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体检工作。其次,企业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法定的责任义务,不能把职业病危害后果转嫁给劳动者和社会。
另外,劳动者自身也要加强意识,如果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为一名职业健康监督员,实现职业病源头控制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实,加强职业病的源头防控,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劳动者自己明明白白地保护自身的安全。
除此之外,地球环境研究专家王树功博士指出,对于高新科技企业的职业危害的防控要分几步走。首先,在生产方面,应该建立和完善 高科技污染 治理的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
对凡是有可能涉及到 高技术污染 的企业也要进行事前申报、立项、审查;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污染控制和检测;事后实行 谁生产,谁收回 的高科技产品收回制度;其次,鼓励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并从政策上扶持高科技产品回收,高科技垃圾的回收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运用税收杠杆,调控 高科技污染 。对造成 高科技污染 的企业征收重税,并将税收用于治理被污染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