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检测

[关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卫生检测分析

字号+ 作者:小编 来源:职业病网采编

2016-02-24 21:46 我要评论( )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PANCF)是当前碳纤维的主流, 产量约占世界碳纤维总产量的90%, 在建筑补强、石油工业、海洋开发、交通运输及体育娱乐业等方面应用广泛, 用量很大。我国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0. 4%左右, 用量的90%以上依靠进口[ 1-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PANCF)是当前碳纤维的主流, 产量约占世界碳纤维总产量的90%, 在建筑补强、石油工业、海洋开发、交通运输及体育娱乐业等方面应用广泛, 用量很大。我国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0. 4%左右, 用量的90%以上依靠进口[ 1-2] 。该年产1200 t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项目的建成将突破我国碳纤维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瓶颈。由于在PANCF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了从源头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健康及相关权益, 我们依据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6和相关法律,对该新建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识别、分析及评价, 为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审查、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1 内容与方法

1. 1 评价内容及范围 某年产1200 t聚丙烯腈( PAN)基碳纤维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预算等。评价范围包括该项目的生产工艺装置( 原丝车间、炭化车间)、原辅仓库、中间品仓库、成品仓库、综合维修、动力站、污水预处理站、废气处理车间等辅助生产装置, 综合办公楼、食堂、职工宿舍等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

1. 2 评价方法 采用经验法、检查表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该项目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

1. 3 评价依据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6、5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6、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6等法律、法规, 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6 ( GBZ 1- 2002)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6( GBZ 2. 1- 2007) 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6 ( GBZ 2. 2 - 2007)、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6 ( GB 5044- 85)、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6( GBZ/T 196- 2007) 等标准、规范,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

2 结果

2. 1 项目基本概况 该项目拟建3条原丝和一条碳纤维生产线, 年产3500 t PAV 原丝和年产1200 t碳纤维。年生产时间280 d, 各生产车间采用四班三运转制连续生产, 每班工作8 h。全厂总定员680 人。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为丙烯腈、丙烯酸甲酯、衣康酸, 主要辅助材料为二甲亚砜、偶氮二异丁腈、碳酸氢铵、丝束油剂。生产工艺流程, 如图1示。

2. 2 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表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各生产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jpg

2.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程度分析 由于该项目采用最先进的亚砜法生产工艺, 在国内没有相同规模的企业进行类比, 不能根据已有的检测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因此, 在对项目的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行业、地方等职业卫生标准、规范等, 结合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情况, 运用经验法, 预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并对职业病危害的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该项目可能接触的生产性毒物中, 丙烯腈、氨、氰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均属于5高毒物品目录6中列举的高毒物品,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大。丙烯腈作为主要原料使用量大,存在于原丝车间、罐区、废水废液处理等多处场所, 可能接触的工人数量较多; 氨、氰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均为PAN 原丝炭化分解产物, 在废气废液中含量较高, 氨还存在于污水处理站、废氨水装卸、冷冻机组等场所, 泄漏可造成急性中毒。

该项目为连续性生产, 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 采用集散控制系统( DCS)控制, 工人的作业方式以日常巡检为主, 在生产装置区停留时间较短。但部分原料需要人工投加, 聚合釜清釜操作, 更换滤布、原料及废液装卸, 原料或中间产品取样, 污水池清淤等作业有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 存在急性职业中毒、化学性灼伤等隐患。如果设备管线密闭不严, 长期低浓度接触某些有毒物质, 存在慢性职业中毒的隐患。部分设备噪声强度较大, 长期接触存在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可能。该项目存在并产生的丙烯腈、氨、氰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属于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6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6和5高毒物品目录6所列化学物质, 通过对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 确定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2. 4 职业病危害评价 采用检查表法进行评价。

2. 4. 1 选址、总平面布置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该项目周围无居民及环境敏感区域, 考虑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等问题。生产工艺先进, 主要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技术, 减少了工人近距离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机会。生产车间白天利用建筑物两侧窗户自然采光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在特殊情况下辅以人工照明, 夜间采用人工照明, 在工人观察反应釜内情况时使用灯光照射。该项目选址与其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基本正确, 总体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均符合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6要求。

图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流程.jpg

2. 4. 2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该项目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DCS控制系统, DCS 系统将过程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报警。生产过程处于完全密闭的洁净空间, 防止了毒物的逸散及泄漏。对空调和洁净区, 按照设计参数进行设计, 对微小气候进行控制, 保证供应足够的新风量, 空调房间室内每人补充新风量 30 m3 /h, 洁挣间室内每人补充新风量40 m3 /h。化学品存放间设有事故排风, 通风换气次数不少于12 次/h。各生产工序设置有局部机械通风装置,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集气罩收集排出到焚烧炉集中焚烧。选用低噪声设备, 对有振动的设备设置减振台、隔振基础以减少噪声产生和传递; 风机、空调机与风管用软性接头连接; 对空压机组、冷冻机组产生高噪声的设备, 设置隔音门窗, 墙面采取吸音板, 以减少噪声的对外传播。厂区绿化面积达50%, 可有效地减少各类噪声源在厂区内外的扩散。炭化车间对工作人员能触及到的高温设备及管道设置隔热保温措施, 附有必要的温度仪表, 避免热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2. 5 评价结论 该建设项目选址合理, 生产工艺先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丙烯腈、氰化氢、氨气等生产性毒物及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6和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6, 经综合分析认定该项目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该项目在平面布局、生产工艺、设备布局、辅助卫生设施、车间卫生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个人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有待完善。建设单位必须将基础设计中拟采取的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预评价报告提出的各项建议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中,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的, 该项目从职业病防治的角度来考虑是可行的。

2. 6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2. 6. 1 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 厂区内主要车间建筑排列朝向不一致, 原丝车间为东西纵向, 炭化车间为南北横向排列, 可能使厂区总体通风效果打折或车间散热效果不佳; 原丝车间和炭化车间在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 在开放性设备地点分布的危害因素, 为无组织排放;该项目中建筑物卫生学方面缺少洁净厂房设计内容。建议对有危害因素扩散的开放性生产设备加装通风换气系统, 对各车间厂房添加机械通风设施, 控制生产区域中有害因素的扩散。在各生产区域、行政生活综合区域之间增加绿化隔离带, 整理厂区地面使之平整, 防止有毒物质在低洼坑地聚集。厂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厂区内应急疏散通道及道路应有警示(指向) 标志, 在厂区内最高建筑物上设立风向标。

2. 6. 2 辅助卫生设施 该项目的淋浴室、女工卫生室、休息室等辅助卫生设施的设计不够明确。建议建设单位应当设置紧急喷淋和洗眼设施, 以便皮肤、眼污染后及时冲洗。明确员工休息室、厕所等, 按照方便、集中、卫生的原则按员工数量设计浴室、车间冲洗设施。

2. 6. 3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卫生保健、职业卫生组织管理和经费概算 建设单位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方面缺少关注, 可行性报告中无具体的防护措施; 无应急救援预案及设施; 未提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经费概算方面相关内容。建议建设单位在中控室、配电室等火灾危险场所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在生产装置的易燃易爆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泄漏检测系统; 为了便于管理和监视危险场所的主要生产设备、操作环境安全性, 设置电视监视系统;原丝生产车间和灰化车间均设有事故通风, 通向室外主通道处设事故排风的启动按钮; 化工产品的运输采用汽车槽罐车, 避免物料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 液体原料及产品的运输全部采用罐装或桶装包装, 固体状物料则采用袋装, 避免物料散落、逸出造成危害。制定有职业病事故处理和应急救援措施, 在易发生中毒事故的生产场所设置相应的事故应急照明设施, 并配备防毒口罩、防毒面具、呼吸器、急救药品与器械等事故应急器材。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助预案并定期演练。应当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护用品, 如防毒口罩、工作服、手套、防噪声耳塞等。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并配备专人负责, 管理并监督公司的职业安全法规的实施; 建立职业卫生健康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职业病防治培训, 为每个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员工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定期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制定和执行/ 安全生产责任制0和安全操作规程, 坚持企业、车间、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等。

3 讨论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对建设项目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 确定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即识别和分析拟建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产生环节, 预测危害程度并指出关键控制点, 是预评价报告的重要内容[ 3] 。由于该预评价是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完成的, 主要依据的工程资料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职业卫生专篇,尚未进入初步设计, 很多工程措施比较简单, 不够具体, 影响了预评价的准确性; 同时, 该建设项目采用当代国际先进技术装备, 生产工艺过程融合了多领域技术, 建设单位出于技术保密等原因, 只提供了有限的生产工艺过程及原辅材料的资料, 难以全面、深入地识别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产生环节; 再者, 按照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规范6中要求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利用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监测、统计数据, 类推拟评价的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 、职业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4] 。但是, 在该项目的评价过程中, 难以找到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同类企业。针对上述问题评价组在评价过程中制定了科学的预评价方案, 召开了专家组会议, 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分析, 并与建设单位积极沟通, 取得配合和合作, 确定了项目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更全面、分析更准确, 减少了工作疏漏。

在不能采用类比法的情况下, 采用检查表法进行评价, 编制组分析建设项目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参考职业病危害的类别, 确定编制依据及检查项目, 编制全面、完整、针对性强的检查内容, 科学编制检查表, 力求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使评价结论客观、全面、科学。通过本预评价工作, 有以下体会和问题: ¹ 预评价常采用的几种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 4-6] , 现有的这些评价方法, 无法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变化、对周边岗位的影响,不能评估职业危害事故的风险与影响[7] 。笔者认为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 可否借鉴安全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风险评价方法, 以弥补现有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的不足。º针对项目中的化验分析岗位, 由于生产科研、产品试制或者检验的需要, 虽然规模较小, 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量很少, 接触的人员数也较少, 但是所涉及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很多, 而且物质种类呈阶段性变化, 未来可能接触的物质的种类与数量难以预测和估计, 因此, 难以将作业人员可能接触的物质列举完全, 这给职业危害评价中原辅材料的分析带来了困难[8]

王鑫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微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种类繁多, 实验过程危险, 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存在缺陷[9] 。这也是评价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论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类别及相应的分类管理级别[ 10] 。经综合分析认定该项目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笔者认为这一危害分类过严或过于笼统, 未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量与生产方式。为避免预评价结论的扩大化, 建议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论进行区域划分, 实行区域管理; 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进行量化分级, 明确/ 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0和/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0概念上的不同; 区分生产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 使用0和/ 产生0概念上的不同以及/ 量0的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