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金属铍珠生产建设项目是某有色金属公司下属的金属铍珠生产线复建工程, 总投资为1 493 万元。年产金属铍珠6吨, 附产氟化镁。于2003 年9 月开工建设, 2004 年9 月竣工投入试生产。为分析和确定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产生的主要环节, 检测其浓度( 或强度) , 评价职业病危害程度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 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对策, 以确保该项目正式投产后,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我中心受企业委托, 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评价依据
1. 1. 1 法律、法规依据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6、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6 、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6 。
1. 1. 2 规范标准依据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6、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6GBZ1) 2002、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6GBZ2 ) 2002、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6GB5044 )1985、5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6GB50187- 93;5噪声作业分级6 LD80 ) 1995 等。
1. 1. 3 基础资料依据 该公司提供的厂房设计平面图等相关技术资料。
1. 2 评价范围和内容 对金属铍珠生产车间以及所属的休息室、洗浴室、卫生间等生产辅助设施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选址和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其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制度、个人防护措施、卫生辅助设施、应急救援措施等。
1. 3 评价方法
1. 3. 1 现场卫生学调查
1. 3. 1. 1 生产过程卫生学调查 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 识别和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 3. 1. 2 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 了解工程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情况、建筑物卫生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配置情况、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等。
1. 3. 1. 3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了解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建立情况、职业健康教育等。
1. 3.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 检测 根据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和项目的试运行情况, 筛选和确定了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铍及其化合物、氟化氢、氨、噪声、辐射热等, 分别对其进行了现场检测; 测试条件: 各项现场测试均在设备正常运转生产状态下, 按评价规范要求, 连续3 d采样测定的TWA、STEL 或最高浓度水平, 取3 d TWA、STEL或最高浓度水平中最大值为测试结果。
2 评价结果
2. 1 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建设项目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铍及其化合物、氟化氢、氨、噪声、辐射热。
2. 2 选址与总体布局 该项目是在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 加以更新、充实和完善。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厂房和辅助设施, 综合考虑总体规划、环保、绿化和职业卫生的要求。总平面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生产流程闭路、工艺流程合理。其选址和总体布局基本符合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6GBZ1- 2002 的要求。
2. 3 主要生产工艺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 3. 1 溶解、盐析工序 在溶解槽内定量加入纯水, 投入精制氢氧化铍, 向槽内通入HF 气体, 得到H2BeF4 溶液。将溶液转移到盐槽内, 通入氨气使pH 达到7~ 8, 产出( NH4) 2BeF4 结晶。过滤分离后, 进入分解工序。母液贮存, 转入回收净化工序。该工序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铍及其化合物、氟化氢气体及氨气等。
2. 3. 2 分解工序 ( NH4) 2BeF4 晶体在中频炉内加热到9 000e , 产出氟化铍和氟化铵, 氟化铍从坩埚底部流出, 冷凝成块状进入还原工序, 氟化铵从坩埚上部溢出, 回收氟化铵用于浸出还原渣和烟尘中的铍。该工序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铍及其化合物、氨、氟化氢、热辐射等。
2. 3. 3 还原工序 氟化铍与镁块按一定比例加入还原炉中。按规定程序升温至13 000 e , 使铍和氟化镁变成熔体, 达到分离目的。将熔体倒入锅状模具内, 冷却后形成渣饼。还原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烟尘( 成分为氧化镁、氟化铍、氧化铍) , 经袋式除尘器收集后, 进入回收净化工序。该工序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铍及其化合物、氧化镁、热辐射、工频电场等。
2. 3. 4 铍渣分离工序 将渣饼破碎, 用热水煮成为渣水。过滤回收渣水经浓缩进入净化; 固体部分经人工分选, 或筛分后得到金属铍珠和还原渣。铍珠经进一步清渣后, 即为产品, 还原渣还含有1%~ 1. 5%细铍粒, 进入回收净化工序。该工序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粉尘、噪声等。
2. 3. 5 回收和净化工序 用氟氢化铵溶液浸出还原渣、还原烟尘含有的金属铍或氧化铍, 得到氟铍化铵溶液。母液和渣水调成氟铍化铵溶液。两种溶液通过净化除铁后, 蒸化结晶, 产出氟铍化铵, 进入分解工序生产氟化铍。该工序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少量氨气。
2. 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2. 4. 1 防毒、防尘措施 ( 1) 盐析结晶工序产生的结晶母液和渣水回收率达到100%, 并对回收后的母液和渣水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不进入环境。分解工序产生大量的氟化铵烟气采用了阻隔式沉降室、布袋及冲击式洗涤塔三级收尘回收, 洗涤水多次循环使用。完善改进了收尘设备, 还原工序产生的烟尘净化率可达99%以上。该车间的还原渣和回收的还原烟尘, 设有专门的工艺和设备, 回收其中的铍和附产品氟化镁。( 2) 金属铍冶炼生产大致分为湿法( 熔解、盐析) 冶炼与火法( 分解、还原)冶炼两大部分, 其烟气治理依冶炼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湿法冶炼: 在生产过程中, 凡有含铍气体或其他废气逸出场所, 均设置有局部密闭抽风, 废气经改进型冲击式洗涤塔洗涤, 净化率达95%以上, 洗涤水经多次循环使用后排入污水处理站, 净化后的废气通过烟囱排放。火法冶炼: 火法冶炼一般都产生含铍烟尘。净化回收烟尘是根据不同生产工序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一级脉冲袋式收尘、串联两级脉冲袋式粗收尘与精净化、惯性集尘、布袋收尘及冲击式洗涤塔净化废气的三级干湿结合的收尘净化, 净化效果可达99% 以上。本次复产将全厂通风管网做了合理调整, 并更换了4 台大排风机, 使净化后的废气, 通过两座80 m 烟囱, 合理有序的排放。每一个铍尘散发源都被密闭, 并处于负压作业。( 3) 分解、还原工序的分解炉、还原炉都采取了密闭作业, 采用仪表控制、隔离操作, 并采取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和局部机械通风措施, 减少了有毒有害烟尘外逸、降
低辐射热强度、对中频电炉的电磁辐射可起到屏蔽作用。工人进、出料操作时, 按规定穿戴防护服、防尘毒口罩及防护面罩,以防高温物料飞溅到身上烧伤皮肤。
2. 4. 2 噪声控制措施 该项目噪声主要来源排风除尘系统产生的机械性噪声、空气流动性噪声和中频电炉发出的电磁性噪声等, 抽风机房的作业岗位噪声危害较严重, 受工艺限制, 现代卫生工程技术对这些岗位的噪声危害暂无有效的控制措施。
2. 4. 3 高温防护 工人操作室、休息室均装有冷暖空调, 既保证了生产工艺的需要, 又使职工有一个舒适的生产、休息环境。每年七、八、九月均给高温作业工人发放防暑降温饮料。
2. 4. 4 生产性采光照明设施 生产岗位、操作室与办公室除自然采光外, 辅以人工照明。车间内安装了高压汞灯, 各操作台、办公室等作业岗位安装了日光灯, 白炽灯。灯光安装位置较为合理, 提供了正确的光线方向, 减少了工作面阴影, 提高了照明效果。
2. 4. 5 其他卫生设施 车间设置了工人休息室、吸烟室和更衣室、浴室、卫生间。能满足职业卫生学要求。
2. 4. 6 个人防护措施 按作业岗位的需要,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工人配置了相应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如防尘口罩、耳塞、劳保手套等, 基本能满足防护的要求。
2. 4. 7 职业卫生管理 成立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 配备有专职职业卫生医师, 制定了5职业卫生管理制度6 、5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 , 依附集团公司, 设立了应急事故救护队, 装备了必需的救护器材, 对所有员工进行了就业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2. 5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 根据对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学调查结果, 对铍及其化合物、氟化氢、氨、噪声、辐射热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作业场所微小气候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2. 5. 1 有害化学物检测情况 本次检测铍及其化合物作业点3 个, 样品数18 个; 氟化氢6 个作业点, 20 个样品; 氨5 个作业点, 26 个样品。6 个测试作业点空气中氟化氢浓度均未超过最高容许浓度( MAC) , 评价结果为合格; 5 个测试作业点空气中氨气浓度均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STEL) 、最低26. 2 mgPm3 、最高45. 6 mgPm3 ; 但均未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TWA) ,评价结果为不合格。作业场所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采用滤膜法采样, 检测依据FBPZ2010- 2005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 所测作业岗位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浓度均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STEL) 及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TWA) , 最低浓度0. 01 mgPm3 、最高浓度4. 26 mgPm3 。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本项目试运行以来, 对从事铍、噪声、高温等生产作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结果均正常。
2. 5. 2 噪声控制效果检测情况 对13 个噪声作业点进行了噪声声级的现场测试, 按照国家卫生标准评价, 各作业点噪声声级值评价均合格。
2. 5. 3 生产性采光照明效果评价 金属铍车间以自然采光为主, 另辅以人工照明。测试点照度值在辅以人工照明时均达到卫生标准要求。
2. 5. 4 作业岗位辐射热与微小气候测定结果 本次评价时当地气温为32 e 左右, 尚未达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不能进行高温作业场所的评价。针对生产性热源, 通过车间工房的防暑设计、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局部高温作业区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可有效地减少热辐射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3 改进建议
3. 1 本评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 部分作业点因受生产工艺限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仍未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 大部分作业岗位空气中氨、铍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应在工艺允许的前提下,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抽排风装置, 如对二楼火法线还原炉进料口操作位进行密闭作业, 并在该作业岗位增加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等。
3. 2 该项目使用了大量氨气、氟化氢、硝酸、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物质, 易因设备故障泄漏而引起接触者皮肤灼伤和急性中毒, 因此在可能接触强酸、强碱的作业岗位应配置不断水的冲洗设备、隔离式呼吸器, 撤离通道、泄险区。盛装浓硝酸、氢氟酸、氨气的各种槽、罐应设置漏槽信号装置。同时, 要加强设备的定期检修、维护和保养。
3. 3 金属铍生产分解炉的加料、还原炉进、出料等岗位均存在高温、辐射热的危害, 对作业工人须加强防暑降温工作, 依据GB935- 895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6 的规定, 限制操作人员持续接触热时间。配发隔热服、隔热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3. 4 铍生产车间内必须有良好通风并合理地组织气流。车间内的换气次数应达到每小时10 次以上, 要加强对含铍物料和中间产品的管理, 尽量做到集中、密闭堆放, 并加强局部抽排风措施, 以减少含铍物料和中间产品挥发污染作业环境。采用的通风设施和除尘净化措施, 必须保证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铍浓度达到工业安全卫生标准。铍及其化合物生产车间的地面、墙壁和天花板应采用易去污的材料装修, 表面平整、光滑, 便于湿法清扫。含铍废水和酸性废水必须与无毒水严格分流。
3. 5 作业场所氨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说明生产场所所采取的防护措施还存在不足。因氨为极易挥发性物质, 半成品氟铍化铵堆放在车间内可能挥发出氨, 因此需对半成品氟铍化铵进行密闭式堆放, 以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氨的浓度。
3. 6 加强个体防护管理 铍的冶炼、加工和铍化合物生产中采用的个人防护用具必须能有效地保护人体不受铍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影响。根据作业岗位的不同, 配备完整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尘防毒口罩、防护服、防护手套防噪声耳塞( 或耳罩) 等。
3. 7 注意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 做好就业前、在岗期间、离岗前的职业性健康检查, 防止职业病的发生。铍尘毒防护教育要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对从事与铍有关工作的新工人进行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和岗位培训。未经过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不得上岗独立作业。
综上所述, 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和该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 要求在落实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后, 该项目才可以投入正常生产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