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检测

[关注]电镀铬职业卫生检测案例分析

字号+ 作者:小编 来源:职业病网采编

2016-02-24 21:53 我要评论( )

铬酐、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等六价铬化合物引起的鼻部损害称为铬鼻

铬酐、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等六价铬化合物引起的鼻部损害称为铬鼻病。从事镀铬作业的电镀厂工人长期接触到铬酸雾,容易发生职业性铬鼻病。为了解某电镀厂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制定有关的预防对策,我们于2004年7月对该厂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并对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电镀厂生产车间为调查对象,对车间空气铬酸浓度进行测定。调查组为23名铬作业工人,男14名,女9名,平均年龄34.9岁(21~48岁),平均工龄3.3a(0.5~14a);对照组为某卷烟厂机修岗位不接触毒物人员25名,男15名、女10名,平均年龄35.8岁(20~44岁),平均工龄3.9a(0.5~13a)。两组人员个人嗜好、生活习惯相近。

1.2 方法

1.2.1 车间空气铬酸雾浓度测定 以江苏建湖兴宇分析仪器厂生产的DCY-2A型双气路大气采样仪为动力采集样本,用冲击式采样瓶(双串联)装5ml蒸馏水为吸收液,流量3L/min,采样时间20min,采用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分析。

1.2.2 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 询问职业史、病史和自觉症状,进行内科、外科、五官科检查及血液、尿液分析。

1.3 执行标准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2002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该厂系一家私有企业,年产值150万元左右。位于山脚下,占地面积4.5亩,生产区与生活区无截然分开。生产均为来料电镀,日耗铬酸酐约100kg,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车间有通风排毒设施但效果不好,采用24h连续工作两班次运转。

2.2 车间空气铬酸雾浓度测定结果分析 根据生产特点测定铬酸雾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毒地点作为测定点。本次调查共测定铬作业点14个,采集样本数84个。经分析,浓度范围为0~2.332 mg/m3,合格点数5个,测定点合格率为35.7%,说明车间内铬污染十分严重。

2.3 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2.3.1 铬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共发现职业性铬鼻病10人,发病率为43.5%(10/23),其中鼻中膈软骨部穿孔2人。另检出慢性鼻炎2人,眼翼状胬肉2人,白细胞降低1人,乙肝病毒携带者5人,尿液分析异常5人。

2.3.2 铬作业工人与对照组自觉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分析 铬作业工人的自觉症状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头晕、头昏、失民、记忆力减退)、呼吸系统(咳嗽、胸闷、气促)、鼻咽部(流涕、鼻塞、鼻干燥、鼻灼痛、嗅觉减退);阳性体征主要有鼻粘膜充血、肿胀、萎缩,鼻甲红肿、肥大、萎缩,鼻中膈红肿、变薄、糜烂、溃疡、穿孔。

经统计分析,铬作业工人呼吸系统、鼻咽部自觉症状的出现率和鼻部阳性体征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差异极显著性,但神经系统自觉症状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该电镀厂未经过卫生部门“三同时”审查,厂区总体布局欠科学,生产设备简陋、陈旧,技术较落后,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车间铬酸雾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加上工人直接接触铬酸的时间较长(12h/d),导致职业性铬鼻病发病率极高。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性铬鼻病,建议:①依靠科学技术,改革生产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的试剂代替铬酸,用机械操作代替手工操作。②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增设抽风排毒或铬酸回收装置,减少毒物在车间内滞留;加强槽边吸风并在电镀槽液面上使用酸雾抑制剂,最大限度地避免毒物对劳动者造成的危害。③加强宣传培训,做好个人防护。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职业卫生意识,提高防范能力;上班时间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毒面具,缩短接触毒物时间(改二班次运转为三班次运转),禁止在车间内吸烟。④作业工人要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已确诊的职业性铬鼻病患者根据病情及早治疗,调离铬作业岗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