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1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慢阻肺永远不晚”。我国慢阻肺总患者数高达4300万人,却有近70%的患者因漏诊而不知自己已经患病,慢阻肺成为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的“沉默的杀手”。
在日前举行的“多吹一口气,远离慢阻肺”科普讲座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广州不少慢阻肺病人最初发现的“征兆”,是上楼梯或追公共汽车时发现“不够气”,实际上此时已经不是早期,当出现症状时,肺功能往往只剩下正常的一半水平。
慢阻肺患者九成是烟民
慢阻肺,即老百姓平时说的“肺气肿”,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慢阻肺的确切病因不明,但被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有关。目前,吸烟是公认的最直接、最肯定的致病因素。
钟南山院士介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12.4%男性、5.1%女性患有慢阻肺,而吸烟人群的患病率更高,而且患病率与吸烟数量、吸烟时间成正相关。一个吸烟指数为45包·年(每天1包,持续45年)的烟民,得慢阻肺的几率为1/4;如果15岁以下就开始吸烟,将来有1/6的几率会患上慢阻肺,吸烟对女性患慢阻肺的影响更大,如果女孩在15岁以下开始吸烟,患慢阻肺几率为1/4。
医学研究证实,烟民每天吸食20支或以上的香烟,那么10年时间就可能罹患慢阻肺。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高平表示,临床证实,九成左右的慢阻肺患者有吸烟史,慢阻肺患者的第一要务就是停止吸烟。
“35岁戒烟,到了80岁肺功能还是好的;40岁戒烟,到了70岁肺功能还不错;哪怕你60岁戒烟,也好过一直不戒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赵子文表示,慢阻肺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预防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越早戒烟患病几率越小,即使患病,病情的发展也没那么快。
除了吸烟,室内污染也不可忽视。钟南山院士表示,广州很多女性不抽烟也得慢阻肺,原因很可能是在公众场所吸的“二手烟”。农村地区使用生物燃料、柴草烟还有蜂窝煤,也会增加慢阻肺患病几率。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介绍,慢阻肺的病变主要累及气道和肺脏,引起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损伤性改变。但肺作为一个内部器官,不能被直接用肉眼洞察。所以,日常生活中,出现咳、痰、喘三大症状时,就要高度怀疑患慢阻肺的可能,及时就医。
当然,并不是存在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的患者就是慢阻肺,不少其他疾病,如支气管扩张、哮喘、心脏病等都有类似的症状。而除了上述三大症状,慢阻肺病人还可能发生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合并肺部感染时,痰量增多、变稠和出现黄脓痰等症状。
不过,并非所有慢阻肺患者都会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的症状,仅约2/3患者才同时出现这三种症状,慢阻肺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在发生的早期都是“静悄悄”的。
郑则广表示,有60%的患者早期并没有症状,这些无症状的患者以为自己是健康的,就没有去医院定期做保健体检,这是导致病情隐匿的重要原因。这些患者通常在一次偶然的小感冒、并导致急性加重之后,慢阻肺才暴露出来,而此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重度,呼吸功能下降较严重。
钟南山提醒,存在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都应做肺功能检测,如果发现肺功能下降得很厉害,符合慢阻肺的诊断,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开始治疗。早期治疗,有望使肺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专家表示,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也是目前唯一能早期发现慢阻肺病变的方法。肺功能检查是无创的,它不需要空腹、验血,也无需憋尿,只需按照医生的指导,将鼻子夹住,深吸一口气,含紧仪器的咬嘴,最大力、最快速地吹一口气就行了。专家建议,有过吸烟史的人,40岁后应将肺功能检测作为每年常规体检项目。
慢阻肺治疗不能见好就收
随着病情发展,慢阻肺患者肺功能逐渐下降,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调查数据显示,60%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活动面临困难,从事家务的能力被削弱,75%的患者爬楼费力,45%的患者无法工作,50%患者睡眠不佳,91.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还有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