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 必须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论证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控制措施是否可行等; 在建设项目试生产半年之内, 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论证该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控制措施是否能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效果, 对工人的健康是否起到了必要的防护作用。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 多采用类比法, 也就是选取一个与拟建项目类似生产工艺、类似生产规模、类似防护措施的项目, 对其现场进行调查、监测, 以监测数据类推拟建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情况。控制效果评价采用现场调查及监测的手段, 以监测数据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在这两种评价中, 现场监测是获得监测数据的必要手段。我国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对建没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超标的主要评判标准为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6GBZ 2- 2002, 在这个标准中卫生限值分3 种: ¹ 最高容许浓度( MAC) : 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º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 -STEL) : 指一个工作日内, 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 min 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TWA) :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h 间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如何监测采样才能够使用监测的数据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合, 是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人员面临的难题。通常情况下, 对MAC 利STEL 的监测是根据评价人员的现场凋查与工作经验, 判断某个工作岗位的某个时间段危害因素的浓度高, 选取这段时间进行采样监测, 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评价人员的技术能力利经验的限制, 从而极可能造成所监测到的数据不是该岗位实际存在的最高浓度, 最高浓度没有捕捉到, 从而在评价中忽视了毒物的危害。现有的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6中要求对现场的监测频次是连续监测3 d, 每天上下午各采3 个样。在实际工作中证明, 这样的采样方式也是不严格、不科学的, 容易把高浓度点漏掉。TWA 的采样首推个体采样, 但这种采样方式同样有其局限性。因为有的毒物是使用吸收液收集样品, 不能采用个体采样的手段; 同时, 各企业的员工素质不同, 不能够很好地配合采样, 往往受人为影响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工人不懂得个体采样器的使用方法, 则可能出现废样; 如果工人有意造假又不懂个体采样器的工作原理, 就极有可能损坏仪器; 即使是个体采样有效, 但是一旦个体采样结果超过国家标准, 那么仅凭个体采样的结果是很难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的。鉴于以上原因, 结合工作实际, 我们采用了定点短时间监测、定点连续监测、个体监测3 种监测方法相结合的监测方式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场监测。
定点短时间监测: 对于作业人员不固定工作岗位、对数个岗位进行巡视或多点操作的工种中, 有害物质浓度极低并在工艺上分析浓度小、而作业人员又停留的岗位; 或作业人员固定工作岗位, 但是在工艺分析上有害物质浓度低、并且浓度变化小的岗位,如隔离外操间、隔离操作室等岗位, 仅需要在该岗位的监测3 个周期, 每周期用15 min 采集一个样品进行分析。此3 个数据中最大值作为该工种在该岗位的STEL( 或MAC) 值, 并在计算该工种的TWA 值时以此数值作为该岗位每个时间段的计算值。
定点连续监测: 对于作业人员不固定工作岗位、对数个岗位进行巡视或多点操作的工种中, 有害物质浓度较高或在工艺上分析存在浓度变化、而作业人员又停留的岗位; 或作业人员固定工作岗位, 但是在工艺分析上有害物质浓度较高、浓度有变化的岗位; 或在生产过程中工人进行间断式加料的工作岗位, 应采用在该工作岗位每15min 采集1 个样品, 连续监测1 个工作周期, 以其中最大值作为该工种在该岗位的STEL( 或MAC) 值, 并在计算巡视工种的
TWA 值时采用此工种在该岗位的操作时间相对应的浓度值进行计算, 固定该岗位进行操作的工种, 取每个监测浓度与其相应的时间共同计算该工种的TWA 值。
个体监测: 对于作业人员不固定工作岗位、操作点超过15 个以上的工种, 无法对其停留的每个岗位进行布点监测, 而且待监测的物质义可以使用个体监测仪器进行监测, 那么就对该工种进行个体监测( 1 个生产周期内的长时间采样) , 在采用该监测数据前一定要对作业人员佩戴个体采样器的过程进行控制, 并在分析超标数据时, 对该工种的作业方式进行详细的调查, 以确定超标原因。
如果能结合工艺分析、工种分析、现场写实等相关信息, 依据有毒物质存在方式和可能的浓度变化趋式, 合理的采用定点短时间监测、定点连续监测、个体监测3 种监测方法, 是可以达到真实地反应作业现场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变化规律的, 从而为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某装置存在化验工与配料工两个工种, 对这两个工种接触的有毒物质的量进行评价。其中化验工由于化验全厂4 个装置的原料、中间反应物及产品,每天共有50 个左右的操作岗位, 不宜采用定点监测的方式, 采用个体监测的方式进行该工种的TWA 监测。
配料工, 接触甲苯, 其工作方式如表1。
定点短时间监测的外操间、塔区2 层和3 层的监测结果多数未检出, 其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定点连续监测的泵房检山有毒物质, 但浓度不高, 浓度变化不大。配料室的有毒物质浓度较高, 并且随着间歇式作业方式的时间变化, 有毒物质的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浓度最高点为配料搅拌后用泵对装置进行加注时的浓度。
化验工的苯的个体监测结果为28129 ~53196 mg/ m3 ,TWA 值为53196 mg/ m3 ( 苯PC- TWA标准为6 mg/ m3 ) 。分析其超标原因是由于使用150 ml或50 ml 磨口玻璃采样瓶进行采样, 直接从采样口打开阀门, 将样品直接放入采样瓶内带回实验室进行气相色谱分析。这种取样方式为敞开式操作, 所以对操作人员的危害较严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