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一种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二、噪声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将噪声分为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四大类。
(一)交通运输噪声
是指机动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
(二)工业噪声
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三)建筑施工噪声
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进行挖掘、搅拌、起吊等作业,要频繁地运输材料,从而产生大量噪声。
(四)社会生活噪声
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包括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文化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
三、噪声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1、干扰休息和睡眠。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损伤听觉和视觉器官
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
1、对心血管的损害。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2、对听力的损害。强的噪声可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
3、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
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
四、噪声的防治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噪声污染源头,噪声的传播途径,以及噪声污染接受者的防护。
(一)噪声源控制
主要是通过研制和采用低噪声的设备以及加工工艺消除噪声发生的根源:改进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机械摩擦,降低噪声。
(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控制
主要是采用隔音、消音和吸音的技术,控制噪声扩散,具体包括:
吸声—直接吸收声污染源的声能(吸声材料如泡沫塑料、吸声砖、绿化隔离带等)。
隔声—阻止声波不能直接通过传播(如设置隔声墙、声屏障等)。
隔震—防治振动能量从振源传播(如使用金属弹簧、橡胶垫等)。
消声器—降低空气动力设备的进排气口噪声和沿管道传播的噪声(如复合性消声器)。
(三)对接受者的防护
对接受者进行防护,除了减少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外,可采取各种个人防护手段,如佩带耳塞、防声棉、耳罩或头盔等进行个人保护。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