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本评价报告根据生产项目工艺流程,结合类比企业现场情况,本着全面识别、重点评价的原则对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
为便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将本项目分为六个评价单元,即:备煤系统、炼熄焦系统、筛贮焦系统、煤气净化系统、甲醇生产系统、公辅设施。
4.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1.1备煤系统
精煤在卸入受煤槽时,由于精煤快速落入受煤槽,在下落过程中精煤会产生一次扬尘;在落入受煤槽时精煤会夹带大量的空气而形成速度较快的局部气流,在局部气流的作用下,一次扬尘可被局部气流携带,从而导致大量煤尘逸散。
精煤通过受煤槽底部,由往复式给料机送至皮带;精煤在送入皮带时,由于机械运动可产生煤尘和噪声。
皮带携煤运输时,在皮带受煤处和落煤处,由于落差原因可产生煤尘;精煤与空气间存在相对运动可产生煤尘,皮带反卷时可产生煤尘;皮带运输机开动时可产生机械噪声。
煤场使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堆煤时可产生煤尘;斗轮堆取料机在堆料和取料时可产生煤尘、噪声。
煤仓、煤塔贮存的精煤在落煤时可产生煤尘;可逆反击锤式粉碎机进行粉碎时可产生煤尘和噪声。
煤场、煤仓、煤塔、各级皮带通廊、粉碎机室等墙面或地面存在积尘,积尘受到震动或空气扰动时可产生二次扬尘。
备煤系统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噪声。
4.1.2 炼熄焦系统
摇动给料机在给加煤车给料及捣固机捣固时会产生煤尘、噪声;加煤过程中,由于炉门开启,炭化室内会有部分荒煤气逸散出来。
燃烧室使用的燃料是化产车间送来的焦炉煤气,焦炉煤气输送过程中会从输送系统密闭不严处泄漏出来从而污染空气。
焦炉煤气输送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
焦炉煤气在燃烧室燃烧时可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高温,上述毒物主要存在于燃烧室、废气收集系统(烟道),并可从燃烧室、废气收集系统(烟道)密闭不严处泄漏出来从而污染空气。
精煤干馏时,在炭化室内会产生荒煤气;大部分产生的荒煤气由上升管汇集后送桥管;在桥管,荒煤气由冷鼓系统送来的氨水冷却后,经集气管汇集后送冷鼓系统。
荒煤气可从炭化室、导烟车、上升管、桥管、集气管和炉门等装置的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
推焦时,由于炉门开启,炭化室内会有部分荒煤气逸散出来;拦焦时、熄焦前,高温红热的焦炭与空气接触,会发生燃烧,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高温;高温红热的焦炭还可继续散发少量的荒煤气,并可产生高温。
熄焦时,高温红热的焦炭与水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产生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粉尘、焦炉逸散物。
荒煤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粉尘、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等。
荒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等。
熄焦车将焦炭送至凉焦台进行凉焦时,由于焦炭温度仍较高,可继续逸散少量的焦炉逸散物;由于焦炭具有一定的吸附力,可吸附少量的荒煤气,因此凉焦台处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高温。
加煤车、推焦车、导烟车、除尘拦焦车、熄焦车、电机车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
炼熄焦系统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一氧化碳、氨、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氰化氢、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高温、噪声等。
4.1.3 筛贮焦系统
冷却后的焦炭经刮板放焦机刮入带式输送机,刮板放焦机放焦时可产生焦炭尘和噪声。
振动筛振动筛焦时,由于振动筛的机械振动导致焦炭产生大量的焦炭尘;因为振动筛的上下振动作用,导致焦炭尘大量扬散于振动筛附近;振动筛振动时可产生机械噪声。
皮带携带焦炭运输时,在皮带受料处和落料处,由于落差原因可产生焦炭尘;焦炭与空气间存在相对运动可产生焦炭尘,皮带反卷时可产生焦炭尘;皮带运输机开动时可产生机械噪声。
焦仓贮存的焦炭在落焦时可产生焦炭尘;焦场贮存的焦炭可产生焦炭尘。
装载机和汽车装载时可产生焦炭尘。
筛贮焦系统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焦炭尘和噪声。
4.1.4 煤气净化系统
煤气净化系统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氰化氢、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高温、噪声等。
具体识别如下:
4.1.4.1冷鼓、电捕工段
由炼焦系统来的焦油、氨水、煤气的混合物在进入气液分离器、横管式初冷器、电捕焦油器、煤气鼓风机时会有煤气从设备、管道密闭不严处逸散。
煤气的主要成分有:氢气、甲烷、氨、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等。
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等。
电捕焦油器在捕焦时和捕焦后处理过程中,煤焦油沥青挥发物可从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
横管式初冷器产生的冷凝液,由冷凝循环槽、冷凝液泵送至机械化氨水澄清槽;冷凝液主要由:氨水、焦油、焦油渣混合而成。
在冷凝液输送和澄清过程中,氨、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会从管道、冷凝循环槽、冷凝液泵、机械化氨水澄清槽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
冷凝液在机械化氨水澄清槽处分离得到氨水。氨水经循环氨水槽,由循环氨水泵送至炼焦车间;部分氨水经剩余氨水槽,由剩余氨水泵送至硫铵工段。
上述氨水输送过程中,氨气可从氨水槽、管道、氨水泵等设备的密闭不严处逸散逸散到空气中。
机械化氨水澄清槽分离出来的焦油经焦油中间槽、焦油泵送至焦油槽贮存,用焦油泵送往装车台装车,整个过程中均有可能有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逸散到空气中。
机械化氨水澄清槽分离出来的焦油渣送往煤场的过程中会有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逸散到空气中。
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
4.1.4.2 脱硫及硫回收
来自冷凝工段的煤气进入脱硫塔,脱硫后的煤气送硫胺工段,脱硫后煤气中H2S含量小于100mg/Nm3 。煤气可从脱硫塔、管道等输送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而污染环境。
冷凝后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等。
脱硫液至溶液循环槽,经溶液循环槽由溶剂循环泵送至再生塔;再生塔中脱硫液由空气氧化再生脱硫液、并形成硫泡沫;硫泡沫至硫泡沫槽,然后由硫泡沫泵送熔硫釜熔硫形成单质硫。
脱硫液再生过程中,硫化氢、氨、氰化氢会从溶液循环槽、管道。溶剂循环泵、再生塔、硫泡沫槽、硫泡沫泵、熔硫釜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处理从而污染环境;熔硫过程可产生高温,单质硫包装时会产生硫粉尘。
蒸氨过程中,氨气可从含氨水的输送管道、蒸氨塔、氨分缩器、冷凝器、换热器、废水槽、废水泵、废水冷却器等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蒸氨过程会产生高温和氢氧化钠碱雾;氢氧化钠输送、投加过程、废水输送过程可产生氢氧化钠。
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
4.1.4.3 硫铵
硫铵饱和器在吸收氨的过程中,煤气可从输送管道、硫铵饱和器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
一次脱硫后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等。
硫铵饱和器内的硫铵晶体和部分母液送至结晶槽分离,然后经离心机、螺旋输送机时会有硫酸和氨从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硫铵在干燥、贮存、包装时会产生氨和硫铵粉尘;硫胺干燥过程可产生高温。
硫酸可从硫酸高位槽、硫铵饱和器、硫酸输送管道、硫酸罐区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到空气中。
各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
4.1.4.4洗脱苯
来自硫铵工段的煤气,经终冷塔冷却、洗苯塔洗苯后去煤气贮柜。煤气可从输送管道、终冷塔、洗苯塔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脱苯前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等;脱苯后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
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可从洗苯塔、粗苯冷凝冷却器,换热器、粗苯管式炉、脱苯塔、粗苯冷凝冷却器、粗苯油水分离器、粗苯回流槽、粗苯回流泵、粗苯贮槽、粗苯输送泵、装车台等生产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污染周围环境。
终冷冷凝液槽、输送管道、相关泵机密闭不严时会有少量的氨气、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逸散到空气中。
管式炉燃烧时可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高温。
循环洗油再生过程中由于存在蒸汽加热过程,洗油中的苯、甲苯、二甲苯、萘、酚类会从贫油泵、贫油槽、富油泵、换热器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到空气中;蒸汽加热过程存在高温。
添加新洗油时,新洗油地下槽、新洗油槽、贫油泵、输送管道等设备密闭不严处会逸散洗油。
洗油循环时,洗苯塔、贫油泵、贫油槽、富油泵、换热器、输送管道等设备密闭不严处会逸散洗油。
洗油主要是焦化焦油经蒸馏后在230-300℃的馏分,成分包括:甲基萘、联苯、吲哚等,在洗油逸散到空气时,上述主要成分可挥发到空气中从而产生危害;洗油具有刺激性,可对皮肤系统产生危害。
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
4.1.5 甲醇生产
4.1.5.1焦炉气压缩
焦炉煤气压缩时可产生噪声;煤气还可从输送管道、缓冲气柜、煤气压缩机、焦炉气压缩机等设备密闭不严处泄漏到空气中。
脱苯后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
4.1.5.2 水解
焦炉煤气进入焦炉气压缩机压缩时会产生噪声,压缩的焦炉煤气经过活性炭吸附脱去少量的油雾。
煤气可从氧化铁预脱硫槽、氧化锌脱硫槽、铁钼转化器、输送管道等生产设备密闭不严处泄漏到空气中;整个反应过程均存在高温。
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
更换氧化铁、铁钼催化剂、氧化锌时、活性炭时分别会产生对应的危害,此外铁钼催化剂常与氧化铝陶瓷球结合在一起形成三叶草结构,在更换时还可产生氧化铝粉尘。
4.1.5.3焦炉气湿法脱硫
在焦炉气湿法精脱硫过程中会有煤气从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二焦炉气湿法精脱硫工段脱硫塔内装有TG-F脱硫剂。
吸收了H2S的脱硫富液进入喷射氧化再生槽的喷射器,吸入空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浮选硫泡沫,此过程中会有硫化氢、二氧化硫、噪声等产生。
脱苯后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
TG-F脱硫剂进行更换时可产生氧化铁粉尘。
4.1.5.4精脱硫转化
煤气可从输送管道、焦炉气预热器、焦炉气初预热器、转化炉等设备密闭不严处泄漏出来。
煤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氨、氰化氢。
转化气可从转化炉、焦炉气预热器、焦炉气初预热器、锅炉给水预热器、脱盐水预热器、水冷器、气液分离器、氧化锌脱硫槽、输送管道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
转化气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
预热炉燃烧时可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高温。
泵机、鼓风机等可产生噪声;整个反应过程均存在高温。
4.1.5.5 合成气压缩
转化气进入合成气压缩机、中间冷却器时会有转化气(危害为一氧化碳)从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与来自甲醇合成的循环气混合增压是时会有一氧化碳、甲醇从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
合成气压缩机运行时会产生噪声。
4.1.5.6 甲醇合成
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从换热器、管壳式反应器、水冷器、甲醇分离器、闪蒸槽、洗醇塔等设备密闭不严处逸散出来;
洗醇塔洗涤回收甲醇后可产生弛放气,弛放气可产生一氧化碳、甲醇危害。
合成塔壳侧出来的汽液混合物进入汽包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醇等;在向汽包中加入磷酸盐溶液时会产生磷酸钠。
甲醇触媒为铜系触媒,铜系触媒在接触CO时,可能会生产羰基铜,在更换催化剂时可能产生铜尘、羰基铜、氧化铝粉尘。
4.1.5.7甲醇精馏
甲醇蒸馏时会产生甲醇、高温;高温存在于整个蒸馏过程;甲醇可从预精馏塔系统、常压塔系统、加压塔系统密闭不严处逸散到空气中。
由碱液泵向预精馏塔送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会产生氢氧化钠和噪声。
泵机运行时会产生噪声。
4.1.6 公辅设施
4.1.6.1 制氧和空压系统
制氧系统、空压系统的空气压缩机工作时可产生噪声。
4.1.6.2 污水处理系统
生产污水进入斜管漏油池除去重焦油及轻焦油时会产生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生产污水本身也含有硫化氢、氨、氮氧化物等。生产污水同生活用水一起进入调节池、缺氧池及好氧池进行生化处理时会产生硫化氢。泵机运行时会产生噪声。
4.1.6.3 制冷站
制冷站主要设备有蒸汽型溴化锂冷水机组,运行时主要产生噪声。
在制冷剂溴化锂泄漏时可产生溴化锂。
4.1.6.4 地面除尘站
地面除尘站主要装置有:蓄热式冷却器、脉冲袋式除尘器、通风机组、消声器、排气筒以及刮板输送机、贮灰仓、加湿卸灰机等。装置运行时产生噪声,若装置、管道密闭不严,会有荒煤气逸散。
4.1.6.5综合罐区
焦油槽大小呼吸时可产生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焦油泵、焦油管道、焦油装车时会产生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由焦油槽静置脱除的氨水溢流至地下放空槽,然后由地下放空槽液下泵送往冷鼓机械化氨水澄清槽进一步分离,会有氨、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从输送管道、防空槽密闭不严处逸散。
粗苯贮槽大小呼吸时会产生苯蒸汽;甲醇贮槽大小呼吸时可产生甲醇蒸汽;杂醇贮槽大小呼吸会产生杂醇。粗苯装车时会产生苯;甲醇装车时产生甲醇;杂醇装车时会产生杂醇。杂醇的主要包括:丙醇、丁醇、戊醇等。
硫酸由汽车槽车卸入卸酸槽时会产生硫酸,通过卸酸槽液下泵送入硫酸贮槽贮存,卸酸槽和硫酸贮槽大小呼吸作用会产生硫酸,硫酸输送时会有硫酸在输送管道和泵机密闭不严处逸散。
烧碱由汽车槽车卸入卸碱槽时会产生氢氧化钠,通过卸碱槽液下泵送入烧碱贮槽贮存,卸碱槽和烧碱贮槽大小呼吸作用会产生氢氧化钠。
焦油洗油由汽车槽车卸入焦油洗油卸车槽时会产生洗油,通过焦油洗油卸车液下泵送入焦油洗油槽贮存,焦油洗油槽卸车槽和洗油槽大小呼吸作用会产生洗油。
泵机开启时可产生噪声。
4.1.6.6 化验分析
中央化验室在进行化验分析时可接触:苯、甲苯、二甲苯、萘、焦炉逸散物、一氧化碳、氨气、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酚类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4.1.6.7 变配电系统
变配电系统会产生工频电场、噪声。
4.1.7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
本项目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煤尘、焦尘、氧化铝粉尘、铜尘;毒物:氢气、甲烷、氨、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氢氧化钠、丙醇、丁醇、戊醇、羰基铜等;物理因素:高温、噪声、工频电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产生部位见表、
表4-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序号
单元
职业病危害因素
主要产生部位
一
备煤
煤尘、噪声
受煤坑、带式输送机、可逆反击锤式破碎机、煤场、铲车、叶轮给料机
二
炼熄焦
煤尘、噪声等
摇动给料机、捣固机
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氨、氰化氢、硫化氢、氰化物、酚类、苯、甲苯、二甲苯、萘、苯并吡、焦炉逸散物、噪声、高温等。
燃烧室、废气收集系统、桥管、上升管、导烟车、集气管、炉门、推焦车、除尘拦焦车、 装煤车、熄焦车、凉焦台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高温
凉焦台
三
筛贮焦
焦尘和噪声
刮板放焦机、输焦皮带、振动筛、铲车
四
煤气净化
1
冷鼓、电捕
氢气、甲烷、氨、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噪声
气液分离器、横管式初冷器、电捕焦油器、煤气鼓风机
氨、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氨水澄清槽
氨
氨水槽、剩余氨水槽、管道、氨水泵
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焦油中间槽、焦油槽、焦油泵、焦油装车台
2
脱硫及硫回收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噪声
脱硫塔、管道输送
硫化氢、氨、氰化氢、噪声
硫化氢、氨、氰化氢会从溶液循环槽、管道、溶剂循环泵、再生塔、硫泡沫槽、硫泡沫泵、熔硫釜
高温
熔硫釜
氨气、噪声
输送管道、蒸氨塔、氨分缩器、冷凝器、换热器、废水槽、废水泵、废水冷却器
氢氧化钠
蒸氨塔
3
硫胺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噪声
输送管道、硫铵饱和器
硫铵、氨
硫铵饱和器、离心机、螺旋输送机、硫铵包装
三氧化硫或硫酸
硫酸贮槽、硫铵饱和器、硫酸输送管道、硫酸罐区
4
洗脱苯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噪声
洗苯塔、粗苯冷凝冷却器,换热器、粗苯管式炉、脱苯塔、粗苯冷凝冷却器、粗苯油水分离器、粗苯回流槽、粗苯回流泵、粗苯贮槽、粗苯输送泵、装车台
氨气、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
终冷冷凝液槽、输送管道
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高温
管式炉
五
甲醇
1
焦炉气压缩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噪声
输送管道、缓冲气柜、煤气压缩机、焦炉气压缩机
2
水解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高温
氧化铁预脱硫槽、氧化锌脱硫槽、铁钼转化器、输送管道
3
湿法脱硫
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氰化氢
再生槽喷射器、脱硫塔
氧化铁粉尘
脱硫塔
4
转化
一氧化碳、氨、氰化氢、噪声
焦炉气预热器、焦炉气初预热器、转化炉
一氧化碳
从转化炉、焦炉气预热器、焦炉气初预热器、锅炉给水预热器、脱盐水预热器、水冷器、气液分离器、氧化锌脱硫槽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高温
预热炉
5
合成气压缩机
一氧化碳、甲醇、噪声
合成气压缩机、中间冷却器、合成塔
6
合成
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换热器、管壳式反应器、水冷器、甲醇分离器、闪蒸槽、洗醇塔
铜尘、羰基铜、氧化铝粉尘
合成塔
7
精馏
甲醇、高温、噪声
预精馏塔、常压塔、加压塔
氢氧化钠、噪声
预精馏塔
六
公辅设施
1
制氧和空压系统
噪声
制氧系统、空压系统
2
污水处理
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硫化氢、氨、氮氧化物、噪声
斜管漏油池、调节池、缺氧池及好氧池
3
地面除尘站
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氨、氰化氢、硫化氢、氰化物、酚类、苯、甲苯、二甲苯、萘、苯并吡、焦炉逸散物、噪声、高温等。
蓄热式冷却器、脉冲袋式除尘器、通风机组、消声器、排气筒以及刮板输送机、贮灰仓、加湿卸灰机
4
综合罐区
氨、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焦油槽、焦油泵、焦油装车台、地下防空槽
苯
粗苯贮槽、粗苯装车台
甲醇
甲醇贮槽、甲醇装车台
杂醇
杂醇贮槽、杂醇装车台
硫酸
卸酸槽、硫酸贮槽
氢氧化钠
卸碱槽、烧碱贮槽
洗油
焦油洗油卸车槽、焦油洗油贮槽
5
化验
苯、甲苯、二甲苯、萘、焦炉逸散物、一氧化碳、氨气、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酚类
化验室
6
制冷站
溴化锂、噪声
溴化锂冷水机组
7
变配电系统
工频电场、噪声
配电设施
4.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见附件五,相关接触限值见附件六,健康监护周期及项目见附件七。
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法定职业病见表4-2。
表4-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法定职业病
危害因素
可能导致的法定职业病
煤尘
煤工尘肺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中毒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中毒
硫化氢
硫化氢中毒
氨
氨中毒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毒
苯
苯中毒,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
甲苯
甲苯中毒
二甲苯
二甲苯中毒
焦油
黑变病
甲醇
甲醇中毒
酚
酚中毒
焦炉逸散物
焦炉工人肺癌
硫酸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
氢氧化钠
化学性皮肤灼伤
氧化锌
金属烟热
高温
中暑、职业性浸渍、糜烂
噪声
噪声聋
4.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本次评价主要选用类比法,本项目生产工艺和类比企业相似;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类比企业类似;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工人也以巡检接触为主,劳动定员为850人,与类比企业相似;本项目甲醇产能为15万吨/年,类比企业为10万吨/年;依据上述分析,类比企业的结果外推时需考虑产能变化因素。
4.3.1煤尘、焦尘
类比检测结果显示:煤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4.6%,焦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5.9%。
根据类比检测的结果,虽然类比企业采取了一定的防尘措施,但备煤系统7号皮带巡检位,炼焦系统1号、2号炉炉顶巡检位、1号炉熄焦车操作位、焦一皮带巡检位煤尘检测结果CSTEL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超限倍数的要求。
类比企业检测结果显示,若本项目投产后不采取合理的通风除尘设施,煤尘、焦尘的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可能性较大。
4.3.2 煤气
煤气的成分主要有:氢气、甲烷、氨、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通过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对本项目进行工程分析,煤气容易泄漏点如下:
a) 炼焦、熄焦系统:炉门密闭不严、上升炉管密闭不严、炉门开启、炉膛变形、红焦出炉、吸烟车不能正常开启等;
b) 净化、输送、贮存系统:管道被点腐蚀泄漏;管道发生“水击”事故;阀门、垫圈、法兰、三通发生破损;泵机轴瓦等变形导致密闭不严;釜、贮槽、贮柜工艺排放口排放、密闭不严等;管道等设备发生破损。
煤气泄漏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氨、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苯并吡、萘、酚类、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等。
对类比企业正常生产时煤气泄漏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一氧化碳、氨气、苯、甲苯、二甲苯、萘、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均有检出,并且检测浓度绝大部分不超标。
类比企业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投产后,如果本项目能妥善控制住泄漏点,加强炉门、炉膛、上升炉管、管道、工艺排放口、阀门、垫圈、法兰、三通、泵机、釜、贮槽、贮柜等维护和管理、保障设备的密闭性,可以预测正常生产情况下,煤气的泄漏量较低,并且由于大部分设备、装置都是露天布置,泄漏的煤气可以迅速被风稀释。
本项目煤气发生大量泄漏时,短时间内煤气泄漏量将很大,绝大部分毒物瞬间浓度将超标,甚至可超过立即致死浓度(IDLH);并且由于煤气中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均具有化学窒息作用,氢气、甲烷具有单纯窒息作用,所以煤气大量泄漏后往往容易导致人员中毒,甚至发生死亡事故。
因此,尽管正常生产情况下,煤气的泄漏量较低,但是在事故泄漏时,煤气的危害极大。
4.3.3 煤气主要成分单项分析
a) 一氧化碳
类比企业共检测一氧化碳40个点,除2号焦炉地下室一氧化碳浓度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外,其他39个检测点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但1号地下室、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一氧化碳浓度均较高。
地下室通风不足和一氧化碳泄漏是类比企业地下室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浓度较高主要是因为推焦和出焦时烟气造成。
本项目产能比类比企业大,正常情况下,如本项目采取了合理的通风排毒设施,本项目一氧化碳浓度可以得到控制,但一氧化碳浓度大于类比检测浓度的可能性较大。
本项目生产不正常发生泄漏或焦炉热修时,短时间内一氧化碳浓度将会很高,可造成严重后果。
b) 氨气
类比企业共检测氨37个点。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检测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本项目氨气浓度较低。
c) 焦炉逸散物、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类比检测结果中,共检测点焦炉逸散物21个点、煤焦油沥青挥发物7个点,除2#炉炉顶巡检工和2#炉拦焦车操作工TWA推算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外,其他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2#炉炉顶巡检工TWA超标原因为炉门开启时有大量荒煤气逸散到空气中,炉顶吸烟车排烟效果有限。拦焦车操作工TWA超标的原因为在推焦过程中,拦焦车距离焦侧开启的炉门较近,操作时时常有出炉工出入,导致操作室被外界空气污染,且操作室通风设施不够完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
d) 苯、甲苯、二甲苯、萘检测结果
类比企业短时间检测37个点。除油品分析室苯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外,其他36个检测点的苯、甲苯、二甲苯、萘短时间接触浓度全部合格。
类比企业个体长时间检测15个岗位,15个岗位苯、甲苯、二甲苯、萘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全部合格。
类比企业苯的检测结果中,油品分析室CSTEL检测结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限值要求,洗苯塔南侧巡检位CSTEL浓度大于其他各点位,本项目产能比类比企业大,在投产后若不采取合理的防护设施,浓度大于类比企业的可能性较大。
e) 硫化氢
焦化类比企业共检测硫化氢47个点,检测浓度全部低于检出浓度,47个检测点检测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
类比企业的硫化氢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投产后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硫化氢浓度可以得到控制。
本项目生产不正常或发生泄漏时,短时间内硫化氢浓度可能会很高,可造成严重后果。
f) 氰化氢、氰化物
XX公司2009年对某焦化企业的日常检测与评价报告显示,氰化氢、氰化物检测浓度全部低于检出浓度。
氰化氢、氰化物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投产后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氰化氢、氰化物浓度可以得到控制。
4.3.4 二氧化硫
本项目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烧过程,由于煤气经过了脱硫工序脱硫,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硫产生量较低。
类比企业共检测二氧化硫13个点,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检测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本项目二氧化硫浓度较低。
4.3.5甲醇
正常生产情况下,本项目甲醇主要从反应、蒸馏系统的泵机、管道、蒸馏塔、贮槽、泵机、垫圈、阀门等密闭不严处泄漏出来。
类比企业共检测甲醇7个点,检测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表明本项目在投产后正常情况下甲醇浓度可以得到控制。
本项目生产不正常或发生甲醇泄漏时,短时间内甲醇浓度将会很高。
4.3.6噪声检测结果
类比企业检测噪声23个岗位,35个检测点,其中控制室或操作室7个。对每个岗位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进行了检测,其中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岗位包括: 破碎机、焦一、焦二、焦三、焦五、筛焦、鼓风、空压站、甲醇类比企业部分操作室等。
超过接触限值的原因:破碎机、焦炭输送机、筛焦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设备噪声强度较大,并且职工接触时间较长;甲醇类比企业操作室隔声效果不好。本项目应该在以上岗位加强防噪声防护,合理安排工人巡检时间。
本项目噪声的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
4.3.7工频电场检测结果
类比企业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制要求,本项目正常生产情况,工频电场的危害较低。
本项目工频电场风险程度较低。
4.3.8 专项分析
a) 检维修分析
本项目存在热修,在热修时,焦炉不完全停工,因此在热修时工人会接触高浓度的煤气(含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如未做好防护,可发生急性煤气中毒。
正常情况,泵机、管道、塔等设备的密闭性较好,内部物料不易泄漏到外界,但检维修时会破坏这种密闭性。如检维修前不做好管线吹扫工作、检维修时不重视个人防护、不做好充分准备,泵机、管道、塔等设备内积存的物料将瞬间泄漏至外界,往往会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做好检维修前的准备,做好氮气管线吹扫置换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将有效的减少检维修的风险。
检维修时,有一种是事故状态下的抢修,此时往往不能做管线吹扫,而且此时时间紧、任务重,往往忽视个人防护。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重视抢修时的危害分析,一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关闭阀门、做好应急准备、做好防护)后方可进行抢修作业。
b) 人工取样分析
本项目为焦化行业,取样分析包括:固态物质取样、液态物质取样。气态物质取样。
固态物质取样时,风险较低,本报告不予分析。
液态物质取样时,会破坏系统的密闭性,根据相关调查,取样口从设备支线引出,取样时一般情况下,液态物质逸散量较少,但易挥发的物质如:甲醇、苯等,往往短时间浓度较高,要重视此时的个人防护;此外,高压或者高流速液态在离开采样口时可发生飞溅,从而导致腐蚀或刺激性事故。
气态物质取样时,会破坏系统的密闭性,根据相关调查,取样时往往气态物质浓度较高;如出现违章操作或盲板抽堵错误等,大量的气态物质将迅速泄漏至空气中而产生急性中毒事故。
建立严格的取样制度,教育和培训工人遵守取样规程,配置密闭取样器、合理设置取样口的位置和高度、取样时双人或多人作业、佩戴报警仪、佩戴通讯设施等均能预防、控制取样所导致的事故。
c) 装卸车分析
液态物料装卸车时,由于槽车在装卸时会有大小呼吸的产生,有害物质浓度有时会比较高;另外在装卸车时,如突发事故(阀门掉落等),可产生职业病危害事故。
本项目在焦油、甲醇、杂醇装车时,使用密闭装卸车系统,设置呼吸气放空系统,放空口引空排放,设置流量核准自动切断系统等可有效地减少装车时产生的焦油、甲醇、杂醇挥发物。
本项目在硫酸卸车时,需要注意卸车系统的密闭性,同时要指定好专门的卸车区,卸车区要有临时或永久的事故性围堰,围堰有酸液收集沟,围堰附近要设置碱中和罐。
d) 罐区分析
本项目罐区包括:硫酸罐、甲醇贮罐、焦油贮罐、杂醇贮罐,在甲醇贮罐、焦油贮罐、杂醇罐区要设置可燃气体报警仪、事故围堰、防爆潜水泵;在硫酸罐区要设置事故围堰、碱中和罐、防腐潜水泵。
e) 更换催化剂分析
本项目需要定期更换催化剂,更换催化剂为密闭空间作业,更换前要做好管线吹扫,做好个人防护,测定氧含量等,避免出现密闭空间作业事故。
f) 化验室化验
根据相关企业的化验室调查情况,因为化验室是建筑物,而生产装置是露天构筑物,导致化验室的毒物稀释扩散不如生产装置,所以大部分时候化验室的毒物检测结果要高于生产装置。
中央化验室在进行化验分析时可接触:苯、甲苯、二甲苯、萘、焦炉逸散物、一氧化碳、氨气、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酚类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以本项目化验室要设置密闭的通风橱进行工作,化验室要设置轴流风机进行全面通风换气,工人工作时必须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化验工身体健康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