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评价

[关注]职业卫生工程之 辐射防护技术

字号+ 作者:小编 来源:职业病网采编

2016-02-24 21:52 我要评论( )

辐射防护技术 科学家发现:一些由不稳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能自发地转变成较稳定的原子,在其转变期间放射出量子能量较高的射线(粒子);一些电磁场交变发生源和光源随着频和功率强度增高,产生了高能电磁辐射。无论是放射性辐射或电磁辐射,在一定条件都会对人

辐射防护技术

科学家发现:一些由不稳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能自发地转变成较稳定的原子,在其转变期间放射出量子能量较高的射线(粒子);一些电磁场交变发生源和光源随着频和功率强度增高,产生了高能电磁辐射。无论是放射性辐射或电磁辐射,在一定条件都会对人、工作环境、生活地区造成危害。从辐射现象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差异看,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亦称放射性辐射和电磁辐射。常见的X射线、β粒子、γ射线、中子、质子和宇宙射线属于电离辐射,而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射频电磁波等称为非电离辐射。无论是天然和人工,放射性辐射、还是电磁辐射,在一定条件下(距离、强度、接触时间)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电离辐射是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射线和粒子。接触电离辐射的作业有:放射性矿石开采、放射性控伤及厚度检测、荧光粉生产、原子能工业、核物理研究;土壤水分的放射性测量、辐射育种;X射线及放射性诊断治疗和卫生用品的消毒杀菌等;还有一些人工的辐射源,即放射治疗学中的大计量照射,同位素应用人体诊断追踪,放射性废物排放或泄漏等等。对人体的危害即辐射损伤分为两类:躯体效应;遗传效应。从时间上看,主要是引起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急性和慢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是短时期内大剂量(一次或多次)接触电离辐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造血障碍,出血症、毛发脱落、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局部或全身并发感染等。

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是保护操作者或公众免受电磁辐射(激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等)的危害,实现安全、健康、高效工作和舒适生活的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通过检查各种电磁辐射的强度、功率密度、污染程度和伤害人体的程度,实施辐射防护工程技术,同时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健康管理,制订规章制度、卫生标准及法规,实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活动,达到检测、监察、防护电磁辐射的目的。

电磁辐射危害的致因理论,国内外观点难以统一,“致热效应”、“累积效应”,或两者兼有。一种大照射量、短时间内,致热效应破坏或损伤人体;一种是小计量、长时间接触,能量累积效应致害致病。无论哪种观点,都证明而公认电磁辐射对操作者或公众会带来危害。具体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疲乏、紧张引起的植物神经失调、神经衰弱,对血象、视觉、性功能、骨髓、脏器组织等造成危害,并引起其他病症。

辐射防护技术是核科学技术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在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将其归入二级学科职业卫生工程的分支学科,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三级学科,把辐射防护技术应用于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的领域。

无论是放射性辐射,还是电磁辐射,从预防和控制其危害,保护操作者或在辐射场中生活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考虑,辐射防护技术学科的内涵及涉及多门其他学科,是一门实用辐射防护工程技术,不但在安全科学技术中列为三级学科,而在灾害科学、减灾科学、预防医学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放射性(电离)辐射防护措施有:①外照射防护措施: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②内照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接触或直接进入人体;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控制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单独隔离工作间(光滑、无缝、平整);易于去污;避免人直接取物;穿戴工作报和鞋帽;建立监测档案;③放射性表面污物的清除技术。

电磁(非电离)辐射防护技术措施有:①高频辐射屏蔽防护:主动场屏蔽;被动场屏蔽;②微波辐射防护:采用抑制器、吸收材料、屏蔽装置;③个体防护:微波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护眼镜、反射辐射装置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