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安全生产“铸安”行动
1993年至2002年间,山阳县100多名农民工在洛南陈耳金矿打工,其中48名农民工被确诊患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职业病——尘肺病。2009年7月16日,华商报采访时发现,山阳县石佛寺镇48名身患尘肺的农民已有19人去世。2012年1月30日,当华商报记者再次来到山阳县时得到了消息:又有7名尘肺病患者死了。多年来,华商报目睹了他们无奈的抗争。十几年来,这个群体逐渐减少,如风中落叶,片片凋零;活着的,也饱受了病痛的折磨,绝望地等待着越来越近的死神。
在陕西山阳县,有一个让无数人牵挂的尘肺病患者群体,他们走过的维权之路可以写成一本现实主义小说。48名尘肺患者,密集地分布在山阳县石佛寺镇麻庄河村、黄泥河村、蛟沟村,成为48个家庭的血泪史。
有的患者给自己做棺材有的为自己修墓
2009年7月15日,在举国关注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时,我来到山阳县石佛寺镇,去探访大山深处那些尘肺病患者现状。
可以说,山阳县尘肺患者群是华商报社多年来的一个心病。作为一名有着10年新闻从业经历的华商报记者,我清楚地记得华商报率先披露这些农民工因在洛南县陈耳金矿打工患上尘肺病这一事实的时间——2001年10月22日。我记得采访那篇报道的两位同事陈航行和谢海涛此前在石佛寺镇和陈耳金矿进行了大约一星期的调查。记得他们采访归来时的满脸悲愤和哀伤。记得他们拍回来的照片:有的患者在家里给自己做棺材,还有的患者开始为自己修建墓穴。
这是一个多么绝望、多么无奈的群体,他们到金矿打工,抱着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初衷,岂料竟因此患上让个人和家庭都陷入绝境的职业病!当时他们试图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但那条道路显然也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2005年,我与这一事件有了正式接触。那一年年初,陕西省委巡视组到各地市去巡视,作为华商报社驻商洛记者站的记者,我被巡视组约谈。当天,我反映的就是悲怆的山阳县尘肺病患者群以及“创造”出了这个群体的陈耳金矿。
2005年底,48名山阳尘肺病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终于等到了法院的一纸判决,他们获得了一些赔偿。数额有限,而且并没有全额拿到。
尘肺病患者真正的痛苦旁观者不可能体会
2009年7月14日,我再次来到石佛寺镇,见到15位在家养病的尘肺病患者。这时候,我才知道,我对这个群体的了解其实很肤浅,所谓的关注也仅仅是知道这么一件事而已。他们真正的痛苦,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可能有切身体会。
当时,这48名尘肺病患者中已经有19名离开人世。患者们说,病情发作时,那种喘不上气来的痛苦生不如死。所以,自杀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解脱。如今,大多数在世的尘肺病患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挣扎在死亡边缘,有的家庭因此破裂。
但也有让尘肺病患者们感到欣慰的一点变化:2007年,尚在人世的一些患者再次向洛南县法院提起诉讼,追讨3年的后期治疗费。次年,他们全部败诉。可喜的是,在上诉过程中,他们能够明显感觉到来自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支持、理解和重视。案件被发回洛南县重审。2009年7月15日,在洛南县法院领到判决书的谭从华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这一次,他们追讨的后期治疗费为期5年。谭从华将获得69040元的赔偿。
虽然这还只是一个判决书上的数额,距离拿到手还有漫长的距离。谭从华还是发出了一声感叹:比2005年的那次判决好。2012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八,我又来到山阳县石佛寺镇,见到几位正在请求镇政府为他们出具材料以便办理残疾证的尘肺病患者时,他们告诉我一个消息:“又有7名尘肺病患者去世了。”
两兄弟一家在做棺材一家在漆棺材
2009年7月16日,我在西安市鱼化寨见到杨尚南时,被他的骨瘦如柴吓了一跳。他自嘲:“我经常被人看成是吸毒者。”他本来体重130多斤,2001年发病后,在两三年之内瘦到了80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和妻子王彩娥在鱼化寨租了一间民房,卖水果为生。采访中,躺在病床上的杨尚南提到了同样也是尘肺病患者的弟弟杨尚西。
10天后,记者见到了杨尚西,那是华商报举办首届读者节的日子,下着雨,杨尚西来了,并且坚持到了最后。他说:华商报社对他们关注了整整8年,好不容易有一个能表示感谢的机会,他无论如何不能错过。
2011年3月中下旬,麻庄河村的杨尚南杨尚西两兄弟,紧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做棺材,一家在漆棺材。其凄惨悲凉情状,让闻讯前来的探望者无不落泪。2011年3月30日,杨尚西去世,时年43岁。5月3日,杨尚南也离开了人世。
2015年6月15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尘肺病患者谭从华的电话,正如预料中的,最近3年,又有几位病友去世了。
工伤保险是根本
虽然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个群体,但仅仅只是关注而已,对他们的生存现状,我们依旧是有心无力。对尘肺病职工的权益保护,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参加到工伤保险里面来。
(记者薛振宇)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