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井里面工作十来个小时,将矿石铲进背篓,再装入数十米开外的矿车,然后推着矿车在阴暗的坑道中走上几公里,卸到露天选矿场———云南个旧的锡矿矿工周强,尽管只有34岁,但是他这样工作已有15个年头了。他并不清楚,自己正置身于肺癌高发的危险境地。
在20多公里外的个旧市城区,70岁的云南锡业公司(简称云锡)退休矿工黄崇侯躺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的病床上,他刚被查出患有肺癌。“云锡工人中死于肺癌的已经有3000多人。”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原云锡劳动保护研究所所长姚树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不流血的工伤。”
发病年龄虽推迟但发病水平没降低
锡矿工人肺癌高发,是由矿井中高浓度的放射性气体氡、氡的衰变分解产物氡子体,以及含砷矿尘等引起的。 云锡先后投入数以千万计的费用,采取机械通风等措施,改善井下作业环境。这些努力已有所回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常润生说,云锡每年仍有数十名矿工被查出患有肺癌,“总体发病水平没有明显降低,但发病年龄在往后推迟,以前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0岁,现在大概是65岁以上”。
不过,云锡的职业健康工作逐渐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的领导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肺癌防治出现了滑坡。”个旧市防癌办公室主任姚明鉴说,“比如,以前从省上到各个厂矿,有一个三级防疫网络,现在这个网络已经名存实亡。”他所在的防癌办公室以前“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如今每年手头只有数千元工作经费,其中一半还得用来订购一些摊派的报纸。
云锡劳动保护研究所的大院已经变成洗车场。这个研究所曾经有100多名员工,与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美国癌症研究所等国内外机构有过密切合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但几年前,这家研究所的骨干们大多各奔东西,队伍基本垮掉,剩下的二三十人已经无力再开展研究工作。
此前,云锡曾在矿工中开展肺癌“三早”工作,即早期普查、诊断和治疗。何顺明即是“三早”工作受益者之一。30年前,他被发现患有早期肺癌,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的黄绍锵医生为他施行了手术。如今,79岁的何顺明与女儿生活在云锡家属区一栋旧式楼房里。
黄崇侯的二哥黄崇佑是一位在井下辛苦了数十年的老矿工。去年4月,老人因为咳血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晚期肺癌。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瞿智祥痛心地说:“如果早查出来,还有机会早治疗。”黄崇侯目睹过很多类似这样的悲惨故事:他所在矿区的区长、小组长,还有不少熟识的矿工都死于肺癌,有的人过世时还不到50岁。如今,他自己也患上了肺癌。但他觉得,与那些先行离去的老朋友相比,自己已经比较幸运:“都活到70岁了,死没什么好怕的。”
像黄崇侯兄弟这样的正式工,在锡矿坑道或冶炼第一线工作累计超过10年,如果被发现患有肺癌,可以享受工伤待遇,全额报销医疗费用。但或许用不了多久,云锡就不会再出现享受工伤待遇的肺癌患者。因为这一代矿工正在老去或死去,一段历史也将随之消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