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的治疗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中的任何一种反应都会让患者及其家属痛苦不堪,丧失继续治疗下去的信心。疼痛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放、化疗在大规模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机体细胞造成危害,损伤正气,导致疼痛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痛死”。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上百万人遭受癌痛折磨,其中30%~45%为中度和重度疼痛。那么癌症患者在疼痛时应该选择什么药物?癌痛的治疗有哪些误区呢?记者采访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陈喆教授。
疼痛的危害有哪些?
晚期癌症等恶性肿瘤患者一般都伴有疼痛,首先疼痛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强烈的持续性疼痛会使一些患者“生不如死”,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其次疼痛是许多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疼痛时痛觉感受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使脑干网状结构乃至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病人神经细胞无法高质量地休息,无法入睡。人类可忍受饥饿,但却不能忍受不睡觉,很多疼痛的患者最终实际上是“痛”死的。
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前提下,加强姑息性处理措施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措施。作为医生必须以人为本,患者即使只有轻度疼痛,也不应该让患者忍着,更不能认为某些癌痛患者“忍受力”低、“精神有问题”。应该让患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选择药物应该尽量选用价廉物美的药物,使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也能享受良好的止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癌痛的治疗应在疼痛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疼痛治疗有误区
癌痛不但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减少食欲,影响睡眠,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患者和家属错误地“自我为医”地治疗疼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误区一:宁可忍受疼痛而不愿用吗啡,害怕“上瘾”。一段时间的非医疗性用药称为药物滥用,滥用后可形成耐受性和依赖性。恶性肿瘤患者是为了治疗疼痛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所以不属于药物滥用后的成瘾。只要用药合理,一般吗啡等阿片类药物耐受的速度可降至最低。
误区二:吗啡用法。吗啡针剂只能皮下注射,不可静脉或肌肉注射,因为后两种方法可形成对吗啡的快速耐受,很快出现耐药性。根据吗啡的剂型的不同,用药后起效的时间不同。针剂最快,一般10~30分钟左右起效,即释型吗啡半小时内起效,而缓释型吗啡则需几小时才可起效。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设计用药时间,选择病人最方便的时间口服用药。同时吗啡可引起便秘,必须同时服用泻药。
吗啡档案:
吗啡是鸦片中的主要生物碱,1806年为德国化学家F.W.A.泽尔蒂纳分离出。作为鸦片的主要有效成份,吗啡在鸦片中含量为百分之七至十四。由于纯度关系,吗啡的颜色可呈白色、浅黄色或棕色,可将其干燥成结晶粉末状,也可做成块状。吗啡味道微酸。因其极易吸水,故作为毒品用的吗啡一般需用聚乙烯或赛璐玢包装,以保持其干燥。
在医学上,吗啡为麻醉性镇痛药,药用其盐酸盐、硫酸盐、醋酸盐和酒石酸盐。具有镇痛及催眠作用,其镇痛作用是自然存在的化合物中无可区敌的,因而一直被视为解除剧痛最有效的传统的止痛药。一般可有于肾绞痛和胆结石、转移癌所致的剧痛及其他镇痛药无效的疼痛。变有镇静作用,可保机体因外伤性休克、内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某些消耗性疾病(如伤寒的某些型)所引起的衰竭。吗啡最通常的给药方法是注射,以便迅速生效,但口服亦有效。用药后可见欣快感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肠胃系统的副作用。吗啡还有催吐作用,是一种全身抑制药。其最大缺点是易成瘾。
误区三:服药后仍有疼痛,立即换药。初次用药必须掌握好剂量和用药时间,吗啡类形成耐受后必须加大剂量才会达到初次用药的效果,不可轻易认为药物无效,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处方上的时间服药,才可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浓度。
误区四:杜冷丁用于癌痛。由于杜冷丁作用时间短(4小时)需多次用药,所需剂量大,疗效不确切,二级代谢产物活性等因素,它已不适合癌痛病人的治疗。
疼痛治疗方法有哪些
癌症等恶性肿瘤疼痛的治疗方法有:(1)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阶梯药物疗法。轻度疼痛可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芬必得等;中度疼痛则在前面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右丙氧酚等;严重的疼痛则在一阶梯的基础上加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美沙酮等。(2)神经阻滞。根据疼痛所处的部位,用局部麻醉药物连续阻滞收集疼痛信号的感觉神经可确切的镇痛,长效镇痛泵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它是局麻药通过导管持续均匀注射到需要阻滞的神经,产生镇痛作用。(3)生物基因工程。用可产生大量内源性阿片肽的细胞(嗜铬细胞株)移植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产生阿片肽镇痛。(4)神经毁损。既往用脑垂体射频消融法和蛛网膜下腔毁损法,镇痛效果虽好但副作用太多,现已经很少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职业病网 www.7785.org